在這個時代,我們必須相信,跟10年后的自己相比,現在的自己一無所知。我們要學會基于現在的蛛絲馬跡去推理未來,也要學會放飛想象去猜測未來。作為一家始終聚焦建筑勞務產業的公司,我們想跟您講一講我們對這個產業未來10年的預測。若有共鳴,愿有幸與您攜手,同赴未來。1 商業模式向“預付款-提供勞務服務-根據服務質量結算尾款”演進現在這個產業的商業模式非常差,作為這個產業中實際供給方的包工頭是一個兩頭受氣的狀態。
做生意講究“低買高賣、先拿后付”,包工頭很難做到“先拿后付”,于是只能變本加厲的“低買高賣”,但其實依然扛著巨大的現金流風險。這兩年嚴監管讓回款相對更有保障,但這只是降低了風險,沒有改變商業模式依然很差的問題。惡意欠薪的情況已經很少見了,但是當建設單位、建筑企業都沒錢的時候,建筑農民工還是會面臨欠薪問題,這實際上還是因為現在這個商業模式下,下游通過要求墊資把大量的風險轉嫁給了上游。
與此同時,對下游也并不完全是百利而無一害的,在成本上產生了大量的風險溢價。但是我們相信,隨著政策的不斷細化以及互聯網對整個行業的滲透,一個通暢的信息渠道會推動行業的商業模式向“預付款-提供勞務服務-根據服務質量結算尾款”演進,供給方的風險極大緩釋,需求方能用更低的成本獲取更好的服務,這其實是各方共贏的局面。2 行業供給加速規范化2020年的..數據還沒有出來,按照2019年的數據,我們國家建筑業的產值約為人民幣24.8萬億,其中建筑勞務產業的產值約為人民幣6.2萬億,而建筑農民工的總收入約為人民幣3萬億。
也就是說,在建筑企業和建筑農民工之間的管理費用、層層轉包、資金占用、回扣返傭等等加起來,大概是3.2萬億。從收益分配上不難看出,這是一個比較“亂”的行業,因此,.基層的從業人員——建筑農民工也呈現出逃離行業的趨勢,2019年我們國家的農民工人數超過了2.9億,繼續保持增長態勢,但是建筑農民工人數較2018年又減少了數十萬,從前幾年峰值時的超過6千萬人,經過連續幾年不斷下降,2019年只有5,437萬人了,建筑企業對“用工荒”的感受越來越深。
但是建筑農民工的平均薪酬在農民工群體中位居前列,所以這不只是薪酬的問題,我們認為,直觀印象中相對危險且艱苦的工作環境、大量“掛靠”的行業現狀導致的勞動權利保障缺失、輿論對建筑農民工群體的過度悲慘化都是從業人員流失的關鍵因素。
因此,未來行業供給會加速規范化,交易鏈條縮短,交易主體法人化,法人治理合規化。我們甚至相信,建筑勞務業務的復雜性、離散性和隨機性,很可能會推動管理科學的革新,催生出有別于現有的成熟組織形式的新型法人組織。
真正進入數字化時代建筑業一直是我們國家..大產業,但是相較于其他產業,建筑業的數字化程度一直處于一個非常低的水平,這主要是由于之前市場紅利很足,數字化轉型的動力不足。
但是我們國家城鎮化進行到現在這個程度,2019年城鎮化率已經超過了60%,但是這個數是用城鎮常住人口算的,實際上我們的很多新農村建設,也已經進展得非常好了。這背后有一個什么問題呢?那就是建筑業在本土的市場紅利已經很少了。
建筑企業只有兩條路——要么國際化,去新興經濟體繼續吃市場紅利;要么擁抱新工具、新模式,降本增效。然而,國際化的進程受到疫情的很大影響,因此,建筑業會比以往更加積極地邁向數字化時代。相應的,作為建筑業上游的建筑勞務產業,也會一同數字化。